彩计划官网

校友工作
如歌岁月|哲学润泽我人生(哲学系77级校友 刘兴章)

1982年1月,我从山大哲学系毕业,自此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。回顾40年的风风雨雨,在教学、研究、管理等不同的工作岗位上,无论是对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认知,还是对个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,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,特别是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,升华了我们认识问题的思想境界,对于我们审时度势,少走弯路,健康发展,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。可以说,哲学润泽了我的人生,受益匪浅。

、我对哲学的向往

1966年8月,小学毕业后我考入黄县三中。刚入学“文化大革命”就开始了,学校停课,1968年8月又重新开学。但文革期间教学松懈,当时我是副排长(副班长),班主任付广智老师对我说,你学习基础好,有潜力不要浪费青春,每天要写一篇日记交给我,不少于500字。每天必须交一篇,逼得我绞尽脑汁、广泛观察,什么“蚂蚁的纪律”“知了的悲欢”等都成了写作的内容,一直到毕业500多篇日记的磨练,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。“思维敏捷,语言丰富,逻辑性強,望再接再厉”,老师的夸奖和期望,时常在我耳边回响,激励我奋进。

1970年8月至1973年1月,为高中学习阶段。当时高中扩建,一个乡镇(那时称管区)一所高中,我所在的大陈家乡创建黄县十二中学,我是第一级学生。在班上,我担任排长、团支部书记兼学校团总支副书记、民兵副连长(正职由教师担任)。由于建校经费紧张,学校一开学并没有上课,而是全体师生一起参与建校舍,上山推石头、当小工,中午吃的是自带的干粮和咸菜,整日风吹日晒、汗流浃背, 7个月后教室建好才开始正式学习。吕寿吉老师任教导主任,政治课讲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》等原著,主席的精辟分析引人入胜,从此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1973年1月至1975年8月,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,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、民兵副连长,还兼任战山河专业队会计,成为乡村后备干部。1975年6月,县武装部集合全县民兵连长集训,时间二十天。一天下午三点钟,乡武装部孙干事匆忙找到我,让我一个人突击办黑板报,再三叮嘱晚上6点县里统一检查,务必争先。时间紧,没有文稿,我设计好版面,提笔直接在黑板上写,直到我按时完成任务才注意到县武装部长就站在我身后。他有点好奇,要我把稿子拿给他看看,我只好说没有稿子。他随后问我叫什么名字?家庭是什么成份?什么学历毕业?我一一作答。他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,说道:“小伙子,不错”,从此我进入领导视野。同年8月,推荐工农兵大学生,我被推荐到莱阳师范学校上学。当时,实行“厂来厂去、社来社去、哪来哪去”,“三不脱离”干部是一面旗帜,所以注定毕业后我要回乡。

1977年6月进修结束,时过境迁,回到到母校十二中当了一名民办教师,教政治课。11月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喜讯,但“社来社去”的作为一面旗帜,学员不能报考,燃起的希望破灭了。但离高考还有14天的时候,县里又通知可以报考,当时政策是非“老三届”毕业生、年龄25周岁以内、未婚,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求知的欲望变成了強大的动力……当年,不公布分数,填志愿如同盲人骑马、左右为难。由于只准报三个志愿,反反复复、说不准报哪个好,最终鼓起勇气自信地赌一把,第一志愿报山大哲学系,因为山大是重点大学,《文史哲》名气大,且离家近、节省费用;第二志愿山师政治系,第三志愿烟台师专政史系。学校有5名民办教师报考,春节前有2名已接到专科录取通知书,而我没有音讯,心里忐忑不安、望眼欲穿,几天后接到山大录取通知书,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。全县20处乡镇考入山大6人,作为农村学生能考入山大引起了不小轰动。我们村有四大姓,我成为解放后刘姓家族第一个名牌大学生,族长是退休教师,颤颤巍巍地举杯为我庆贺。我终于如愿以偿,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。

二、哲学惠泽我心田

 1978年2月,我进入山大哲学系,开始了四年的学习生活。40年过去,弹指一挥间,但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场景,青春靓丽的身影历历在目。当时山大新校正在规化建设中,教学设施还很简陋,但任课老师个个是业界精英,教学勤奋刻苦。臧乐源老师讲课充滿激情、富有哲理,李武林老师讲课深入浅出、引经据典,许学圣老师社会经验丰富、讲课滔滔不绝,于惠棠老师讲课不紧不慢、妙处横生……

同学们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,学习刻苦努力。清晨校园小树林里读书声不绝入耳,夜晚教室里灯火通明,星期天也很少休息。冬天宿舍没有供暖,早晨破冰渣洗脸;夏日闷热难眠,但班长李宏祥四年来一直带领出早操,同学们团结一心,朝气蓬勃。班里50多位同学年龄差距很大,有李晓群、张昌平、李宏祥、于炳贵、矫学柏、袁玉骝、张景芬等“老三届”学兄,有傅有德、袁文颇、王平、唐少杰、王志功等风华正茂、刚中学毕业不久的学弟,更多的是我们 “文革”期间上中学的“中人”。同学们来自不同的行业,有工人、农民、干部、军人、教师,工作经历、知识结构、生活环境、家庭背景差别也很大,这种差别在学习讨论中产生的思想火花相互碰撞,开阔了大家的视野。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着我们打开了思维的天窗……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成长摇篮。

1979年,社会上出现极“左”思潮,学校部分系有同学参与,但哲学系风平浪靜,受到学校表扬。当时矫学柏是系学生会主席,我任宣传部长,系党总支副书记汤光森老师开会回来滿面春风的情景仍记忆犹新。学校在77级发展党员数量很少,哲学系发展的比例要大一些,秦志、吴溪清、赵瑞林、李金蓉和我5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成为集体荣誉的受益者。这件事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,或许是哲学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缘故,从此我更爱哲学。

三、初用哲学的愉悦

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,带着恩师的嘱托、同学的友情,也带着山大的荣光,到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工作、担任教员,开始哲学理论的教学和工作实践。

1983年,农村实行包干生产责任制,爱人是农村户口,学校照顾单位职工,安排了两间简易住房,爱人在食堂干临时工。由于仍实行供给制,油、粮、煤等生活资料我一个份额供一家三口使用,生活艰难,虽然早有思想准备,但仍感到压力山大。

路在何方?我在迷茫中探索……

1982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家属农转非的补充规定》,大专以上学历、中级职称或副科级以上干部,年龄40周岁;具有特殊贡献者(如获地市级以上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优秀科学成果奖),年满35周岁可以办理家属农转非。恰逢党校升格为大专体制,大专班急需适合干部教育特点的教材。我眼前一亮,抓住机遇,不挤独木桥,另僻溪径,把特殊贡献作为奋斗目标,力争尽快解决后顾之忧。

党校既是学校,又有党性要求。我作为教员必须适应这一特点,在教学科研中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,为基层干部答疑释惑,把个人的追求寓于党校教育事业发展之中。从此,在完成哲学原理、形式逻辑、党的政策基础理论等教学任务的同时,在哲学应用和教育上不断下功夫。四年后,《形式逻辑自学教程》《党的政策基础基论》《哲学学习和应用方法》陆续由山东出版总社烟台分社、中央党校出版社、山大出版社分别出版,同期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,由此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、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。1987年恢复职称评定,我第一批晋升哲学讲师,同年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。1988年2月,我刚滿35周岁,符合“特殊贡献人才”条件,第一个特批家属农转非、成为合同制职工,妻子有了劳保,孩子有了城镇户口,从此消除了一块心病。

党校的10年艰苦奋斗,使我扬起了新生活的风帆,但这段经历,特别是母校老师的关怀帮助却让人刻骨铭心。于惠棠老师在炎热的夏天为《形式逻辑自学教程》斧正,李传明老师对《哲学学习和应用方法》一书的出版给予了精心指导,此情此景,师恩难以忘怀。

四、拓展深化中锤炼

1991年9月我调到市供水办工作,涉足县、乡、村三级行政管理领域。1989年烟台遭遇特大旱灾,严重影响城市生存与发展。为解燃眉之急,市委、市政府决定实施门楼水库增容脱贫工程并成立供水工程指挥部,分管副市长任指挥,市直3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指挥。我到供水办后,在指挥部办公室的秘书科任副科长、科长,主要任务是综合库区搬迁、住房建设、库区农转非、劳动力安置、脱贫扶持项目、小学搬迁等情况,为市长写讲话稿、汇总上报材料。在这里,我熟悉了基层工作,积累了工作经验,荣获市委、市政府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
1993年9月,市供水办完成使命,我到市委政研室工作,任城市经济科主任科员、科长,副调研员,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,为市委领导决策当参谋、助手。这项工作要求我们,必须站在全市的高度去研究和思考问题。党的大政方针中央和省都已经明确,地方主要是因地制宜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,激发区域发展的生机与活力,因此坚持原则与灵活相统一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、稳定与发展相统一,便成为政策研究的重点。这些研究必然运用到世界观、方法论,唯物辩证法自然成为我们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,政策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充实完善的同时,又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深化与提高。

政研室工作主要有两部分。一部分是为主要领导写讲话稿。市级发展属于中观领域,有一定的自主性,为此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,下基层调查摸底,选准突破口、提出工作思路和配套措施是工作常态;学习借鉴外地经验,甄別决策中主观随意性、盲目性、片面性等问题,是经常讨论的重点……记得有一次筹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,起草小组成员连续22天早晨7:30到岗,夜晚最早12点回家,最晚一次凌晨3点才休息,第二天照常上班。

 另一部分是调查研究。城市经济涉猎范围较广,我们抓住重点、扬长避短,对市域发展进行专项研究,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稿30余篇,其中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在新华社《内部参考》、求是杂志社《内部文稿》、中央党校《学习研究参考》,还有《经济研究》等刊物发表,有些经市领导批示进入领导决策。个人先后获省委调研系统优秀成果特等奖一次、一等奖三次、二等奖两次、三等奖五次,连续两年获省委调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,负责的城市经济科也被市委办公室系统评为标兵科室。

 10年政研工作,对区域发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,熟悉了运作模式,丰富了工作经验,视野进一步开阔,可以说这是学哲学用哲学的成果。

五、无怨无悔的追求

2002年6月,我到烟台市公路管理局任党委成员、纪委书记。

公路局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,主管地域国省道公路建设、养护、征收和管理。资产、计划、财务由省交通厅、省公路局统一管理,人事由地方管理,市局直辖县市区等20多个单位,共6000多人。这个时期是高速公路大发展阶段,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资金流量大,每年少则几个亿、多则二三十亿,容易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。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中,廉政建设、安全生产实行一票否决,所以赴任时几个市级领导和我谈话,讲得很严肃,要求我把这项工作抓好,不能出问题。对此,我深感责任重大。

到任后,除主持纪检监察工作外,分管审计、法制、宣传、企业改制,并担任公路方面发言人,由幕后转为前台,由务虚转为虚实一起抓,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。当时,正值纪检工作上升时期,经过10多天的调查,在借鉴前面基建经验的同时,提出了加强廉政建设,延长工作触角,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,责权利相统一的纪检工作实施方案。该方案经局党委研究,并得到市纪委的大力支持。一是健全组织。选举7名委员组成纪委,局属各单位设立纪检组长,明确职级与责任,同时落实工作补贴。全系统纪委工作人员由原来的3人增加为30多人。二是关口前移。明确一岗双责、齐抓共管、群策群力,细化工作条例,強化教育引导,加強监督,全覆盖、无死角。三是严抓工作落实。月调度、季检查、年终总结,对苗头性问题采取约谈警示、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相结合的方式,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。每年及时纠正违规违纪问题,涉及干部职工少则几人,多则20多人,在严肃纪律的同时,教育挽救了干部职工,维护了公路形象。

由于市局全局的共同努力,烟台公路局在全省创建文明行业中连续五年评为第一名,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这些做法也得到了市纪委的肯定,2006年在全市纪检监察总结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,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。我在2003年9月评为教授级政工师(研究员),2009年4月至2016年6月任市公路学会副理事长,2013年2月到龄退休,工作实践和职业生涯由此画上了一个不懈追求自我演进的句号。

六、学用哲学之感悟

最后,谈点学哲学用哲学、哲学润泽人生的体会吧。

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,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,是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和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。哲学使我懂得,人们认识世界有两条道路。第一条道路由个别到一般,从纷繁多样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某些共性(规定),这种概括是“异中见同",从而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。第二条道路是再从一般到个别,在抽象的规定中看到具体事物的差异,这种思维再现是“同中有异",从而认识和把握同类事物中的不同特点。这两条道路的思维进程相反,但它们总是相互依存、相互渗透、相互促进地交织在一起,不仅互因对方而存在,而且两条道路并行不悖,这是认识在辩证统一中螺旋式上升和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。

对于个人来说,大学四年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,这些理论讲的都是世界的普遍规律,侧重于的是认识的第一条道路。这段时间奠定了认识问题、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思维方式,在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方面明确了奋斗方向。学习了基本理论之后,要联系工作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相互促进,不断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统一,这是开始进入认识的第二条道路,也是哲学不断润泽人生的一个过程。党校10年,侧重于在适应干部教育特点的教研中,通过对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分析,同时将大学期间用分割的方法学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,初步践行第二条道路。10年的政策研究,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,也主要在第二条道路上,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,调查分析本地区的特点、挖掘潜力,在"同中见异″上下工夫,体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与创新,哲学在应用中拓展深化,润泽人生进入新的阶段。公路局10年的管理工作,既是积累知识的践行、验证,也是对新领域、新内容、新岗位的思考和认知。这个阶段第一方面与第二方面相互促进的作用比较明显,是哲学润泽人生的升华。可以说学好哲学受益终身。

本人才疏学浅,在基层工作中只是在学哲学用哲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,离学好哲学用好哲学还相差甚远,作为一点体会,仅为一孔之见,不揣冒昧写出来,目的是就教于大家。

最后我想说,回顾前半生,我要感谢国家拨乱反正、1977年的恢复高考,感谢老师的教诲和母校山大的培养,感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滋润和党组织的栽培。

2023年1月于烟台

文:刘兴章

图:刘兴章、《如歌岁月》编辑组


彩计划官网【科技】有限公司